手机招聘

手机版

舟山人才网
微信招聘

官方微信

舟山人才网
网站客服:0580-8910000
首页 >>舟山人物
致敬初心!老记者的新故事
2022/11/8 14:57:29 来源:舟山日报

  □记者 陈静 黄燕玲

  今天是第23个记者节。

  在舟山日报的办报历史上,出现过不少富有才华、铁肩担道义的优秀新闻工作者。他们用智慧和勤奋,书写千岛前行的篇章、记录岛城发展的印迹。

  任职时,他们勤勉、尽责,深入小岛乡村,把一身汗、两腿泥转化为优秀的新闻作品;退休后,他们仍老骥伏枥,不忘初心。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记者,他们不仅将此视为职业,更是一种责任和使命。

  今天是记者节,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我们倾听老一辈新闻工作者的新故事,感悟热爱、坚守和创新,并向他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徐博龙:

  记者就要有挑战难题的勇气

  徐博龙,舟山日报高级记者、上海高校智库研究员、复旦大学外聘教授。目前舟山市唯一正高三级记者。

  键盘、鼠标、笔记本……坐在办公桌前的徐博龙,紧盯着电脑屏幕,调整着PPT。手边杯子里的茶水已经见底,桌面的记事本上写着密密麻麻的工作安排。这位老记者着装简朴、精神矍铄,说起话来铿锵有力、条理清晰,让人难以相信他已近古稀之年。

  作为上海高校智库研究员、复旦大学外聘教授、舟山日报高级记者,徐博龙最近正在上海、舟山各地宣讲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对于这项重要工作,各方面细节他都安排得一丝不苟。

  徐博龙的办公室里,墙上挂满了各种内参、新闻报道获奖证书的照片,让人眼前一亮。聊起新闻职业生涯,他娓娓道来。

  1992年,徐博龙正式调到舟山日报社工作,从业余通讯员成为一名真正的记者。这是他多年来,在新闻战线执着耕耘的收获之一。说起此事,他偶尔感叹自己“生不逢时”。“小学没毕业,回农村放牛种田,后来又找机会在嘉兴农校读了两年书,累计在校时间不到8年。”他说,自己在桃花岛农技站工作过,也曾到普陀县种子公司当过出纳员,总之,年轻时没有一项工作与新闻有关。

  然而,徐博龙却打心底喜欢写作。虽然文化程度不高,却把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写成稿件,给当时的普陀广播站、舟山电台、舟山日报投稿。一篇篇“豆腐块”邮寄出去,他惊讶发现,文章的发表率还挺高。努力没有白费,徐博龙连年被媒体评为优秀通讯员,之后,普陀县委宣传部把他调去专门从事新闻写作。浙江省首届对外新闻报道评比时,徐博龙采写的通讯《杨振宁与渔老大》荣获一等奖。

  成为舟山日报记者后,徐博龙面对的是报社众多“笔杆子”。他时常深入基层一线,尝试采写各种题材的新闻稿件。“1992年12月上旬,我获悉舟山市委因浙江水产学院的迁址问题向浙江省委呈送了一份报告,已经半年过去了没有回复,市委主要领导心情十分焦急。初当记者的我鼓足勇气,主动提出撰写一份新闻内参,向中央媒体反映试一试。之后,我马不停蹄地深入基层采访,写成稿件《开发海洋离不开育才“摇篮”,百万干部群众呼吁浙江水产学院留在舟山》,向《光明日报》投稿。”

  文章在《光明日报》的“情况反映”第21期刊出。1993年2月,中央和省委领导相继作出批示,最终确定浙江水产学院本部及学院牌子留在舟山,即为浙江海洋大学前身。

  这些年,徐博龙还采写了不少报道,其中9篇内参得到了11位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批示,16篇报道获全国、省级新闻一等奖。

  2015年正式退休后,徐博龙成为上海高校智库研究员、复旦大学外聘教授,为上海各高校的博士、博士后作建言献策交流指导。他还受邀辗转北京、上海、福建等地,开设相关讲座,几年来,每天的生活比年轻时更忙碌。“只要心中有追求,发挥余热是很开心的。”徐博龙说。

  寄语:

  希望年轻记者多深入海岛基层第一线,倾听群众意见建议呼声,创新思维,独立思考,写出更多有价值的新闻作品。

  来其:

  不忘初心,致力传播海洋文化

  来其,舟山日报社原副总编辑,浙江省作协主席团成员、散文委员会副主任,浙江省散文学会副会长,舟山市文史馆馆员,舟山市作协专家委员会主任。

  一手翻着书籍清样,一支笔不时圈圈画画,手边,一本翻开的字典已经半旧,留着不时翻动的印痕……来其的目光扫过纸页上的一行行文字,那些文字虽熟极而流,他却看得一丝不苟。

  这位舟山日报社原副总编辑,去年退休后依然把伏案写作当成生活常态。前不久,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寄来了他的最新著作——长篇纪实文学《逐梦远洋》的清样,这部舟山题材作品是他近来的心血,审校书稿便是他最近的工作重心。

  来其很忙,不仅要写作,还要参与策划“三毛散文奖”、创建“舟山书库”……退休后没有一天闲下来的时候。回忆40余年的记者生涯,蓦然发现竟然也找不出闲暇的日子。

  40多年前,一篇300字的消息《一支蘸笔》在《舟山日报》刊登,开启了来其的记者生涯。文章不长,但一字一句对一位记者来说,重如千斤。而在之后的日子里,他需要时刻负重前行。

  消息、通讯、评论,小说、散文、纪实文学,电视剧本、学术论文……多年里,来其的作品不仅限于新闻领域,还运用多种笔墨,涉及各种文体,且都小有成绩。因为他精良的作品和平易近人的态度,在舟山,不少文学青年将他视为新闻和文学道路上的标杆。

  对于来其这样一位责任心极强的人来说,新闻工作就意味着纸笔间的“超长待机”。担任舟山晚报副总编时,中午饿肚子是常事;担任舟山日报编委、新闻中心主任,熬夜又是家常便饭。身边的记者算过,轮到上夜班,他一天的工作时间在15小时左右。担任舟山日报副总编后,几乎每个双休日,他都在单位处理稿子,完整地休息一天,几乎是“奢侈”。

  谈话间隙,来其不时用拳头敲敲自己的后背,仿佛某种习惯。但熟悉他的人清楚,他需要长期忍受后背传来的酸胀感。那是一次受伤后仍坚持工作留下的老毛病。

  2003年上半年,来其去普陀采访途中遭遇车祸,从车里爬出来后,他不是第一时间去医院,而是继续采访工作。之后,他不时感觉后背疼痛,却由于工作忙碌,一直未去医院就诊。直至半年后的员工体检,才查出原因——陈旧性骨折。原来,那次车祸中,来其的肋骨裂了4根,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依旧埋头苦干半年之久,痛了,吃几片止痛药,贴几张伤膏。

  来其长期在采编一线工作,多年来,他直接策划《舟山日报》许多重大主题报道,并撰写开篇系列评论。他还兼任舟山日报新闻评论员,撰写了300多篇评论。

  他撰写的评论,善于抓住新闻焦点,从时政大局着眼,以具有思辨色彩的笔调,阐述既新颖独特又围绕中心工作的观点,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如获得2009年浙江省新闻奖一等奖的《我们跨入大桥时代》系列评论、获得2011年浙江新闻奖二等奖的评论《做一次深呼吸让我们紧紧拥抱深蓝》等,都受到公众好评。

  多年的辛劳,结出丰硕的成果。2004年以来,来其采写和编辑的新闻作品获浙江省新闻奖一等奖2次、二等奖14次、三等奖20次。

  来其是一位记者,也是作家,文学创作是他本职工作以外最大的爱好。

  几十年来,他所撰写的大量中短篇小说,在全国文学杂志发表,并结集出版。纪实文学《中国舟山》《解读舟山》《西方人眼里的近代舟山》等,成为公众了解舟山的窗口。2020年以来,来其创作的城市书《舟山有意思》,连续两年位居地域文化图书畅销榜前列,成为向全国宣传舟山的“利器”。最近,该书获2019-2022年度舟山市“五个一工程”奖。

  “这辈子我一直都在创作,这是终身之事,不可能退休的。离开原来的岗位,现在有了更多的创作时间。”他说。如今,他还致力于“三毛散文奖”的一系列衍生活动和品牌,例如创建“舟山书库”,汇集舟山优秀的文学创作者,把他们集聚到舟山题材创作的旗帜下,共同书写舟山故事,传播好舟山的海洋文化。

  寄语:

  像我一样勤奋,肯定会比我做得更好。

  沈友才、沈汝汝:

  双腿丈量千岛 镜头记录变迁

  沈友才,《舟山日报》复刊后的第一位摄影记者。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被全国老摄影家协会等授予突出贡献摄影工作者称号,获舟山摄影终身成就奖。

  沈汝汝,舟山日报社原摄影记者,浙江省摄影家协会会员、省女摄影家协会理事,舟山市女摄影家艺术研究会副主席。

  清早,90岁的沈友才便出门前往老干部活动中心,他迫不及待要和相识多年的老友一起探讨摄影创作,分享最近的摄影作品。退休后的他,依然活跃在摄影前沿,成立了舟山市老干部摄影艺术研究会并担任会长,他对摄影、对新闻的执着追求,让熟悉他的人都竖起大拇指。

  这种追求,一直被深埋在他的灵魂深处。当他端起相机,拍下第一张新闻照片时,这种追求就已然存在,而耄耋之年,他的追求依然未有改变。

  1979年,《舟山日报》复刊,45岁的沈友才担任报社摄影记者、摄影美术组组长。成为摄影记者之前,沈友才在原单位已是新闻报道的一把好手,多次以通讯员的身份在《浙江日报》发表作品。成为记者后,他对自己的要求就是业务更精进。于是一年里,超过一半的时间他都在基层,舟山大大小小的住人岛屿,几乎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在岗期间,沈友才负责处理编发各版新闻图片和摄影艺术作品近万幅,编辑摄影专刊画册100多期,召开多届摄影通讯员会议,为舟山培养了诸多优秀的摄影记者、摄影通讯员。晚年的沈友才,逐步整理多年留下的底片。这些定格的历史性瞬间,对舟山来说是如此珍贵,具有非凡的意义。1987年,撤地建市;1990年,亚运会火炬传递;1992年,全国双拥模范城(县)命名。当数十年后,他拍摄的老照片再次出现在媒体、网络上,读者的集体回忆也常被清晰唤醒……

  沈友才的得意门生之一,是他女儿沈汝汝。这位同样优秀的摄影记者,女承父业,在舟山日报社传为佳话。

  工作之余,击剑、乒乓球、飞镖、射箭、旗袍秀……沈汝汝仿佛没有什么是不会的。更重要的是,她退休后,把摄影记者的工作不断融入生活,朝着她父亲毕生追求的目标不断接近。是的,舟山日报独有的父女两代摄影记者,也许他们做的内容、玩的项目大相径庭,但对待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却如出一辙。

  沈汝汝拍照片是不会累的,而且外界环境也无法影响她精致的容颜。和她的照片一样,永远展现最美的一面。最近她刚从桃花岛拍摄沙滩足球活动回来,深夜10点还在电脑前选照片,对待工作一如既往的认真负责。

  从小看着父亲摄影的沈汝汝,六七岁便开始摆弄照相机,在暗房学着父亲的样子洗照片。之所以走上摄影记者的道路,她说,还是源于内心那份对记者的喜欢和向往。

  性格风风火火的她,喜欢看不同的风景,体验不同的生活,记者这份职业给了她一个了解世界万千姿态的绝佳机会。“很多人说过,当摄影记者很累,但我不觉得。我认为没有新闻的时候才累。”回忆中,她有过一早上背着摄影器材采访4条新闻的时候。从事记者职业多年,厚厚的10余本剪报见证了她的优秀和多年记者生涯的忙碌。

  “我像爸爸。”沈汝汝说,父亲很敬业,为了工作可以不分昼夜。于是,当她自己成为摄影记者后,加班到凌晨便是常态。新闻热线一响起,不管是烈日当头,还是深更半夜,她都会第一时间拿起相机赶往现场,而且一定要把手头上的事情忙完才肯歇下来。

  采访中,她曾扛着相机,跟着电力工人爬上370米高的大猫岛电力铁塔;台风天,她卷起裤腿,涉水在一线拍摄记录;节日、庆典、重大工程……多年来照片中留下的是坚守岗位的忙碌身影,照片下的作者署名代表着一位异常忙碌的美丽女记者……

  热爱生活、勤奋工作,这就是沈汝汝的人生态度。

  寄语:

  当记者不能怕吃苦,一定要深入现场,不然找不到新闻,拍不出好照片。把握新闻敏感性的同时,尊重新闻真实性,不能用摄影创作的想法去做新闻摄影。

1 2 3 4 5 6
网警

客服热线:0580-8910000 2025505 2025525 2552366 企业客服QQ:1227279393 个人客服QQ:1275759393

免责申明:本网站信息均由求职者、招聘者自由发布,上奇人才网不承担由于内容的合法性及真实性所引起的一切争议和法律责任。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证浙B2-20090313 人力资源许可证编号:(浙)人服证字[2023]第0902000513号 举报电话:0580-2281082

CopyRight©2006-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邮箱:662727@163.com 本站关键词: 舟山人才网 上奇人才网

浙公网安备 33090202000568号